窗外是漆黑的夜,伴着淅沥的雨。拥挤的机房里,翻滚的人声混杂着封装胶带清脆的撕扯声。匆忙的人群中,四个忙碌的身影正在往几台设备上贴标签,标签上密密麻麻的字,准确地记录着设备IP、对应机柜等详细信息……
现在是9月12日晚上10点多,他们正在做基础环境数据库应用认证网关和数据库透明加密集中管理与负载均衡设备搬迁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他们低头仔细核对着,不时轻声沟通,每一张标签都再三确认,以免出错。对于他们来说,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可一点儿也不能大意,这是为了保证之后的设备上架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一切准备就绪,设备断电下架,四个人小心翼翼地开始进行设备装箱,还细心地包裹了塑料薄膜作保护。货车搬运时,他们还不忘提醒司机,“师傅,您一定慢点开车,遇到坑洼的地方要注意避开啊”,生怕在搬运途中对设备造成损坏,影响后续的工作进度,耽误客户的业务恢复。
当所有设备顺利运至新机房,外面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好在保护得当,设备也只是外部箱子淋湿了一点。此时,已经是13日凌晨了,疲惫悄然爬上了四张脸,新一轮的忙碌还在等待着他们。没有半刻停留,打起精神,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上架加电、设备自检、网络恢复等一系列复杂繁重的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凌晨3点多,期间连一口水也没有喝过。加上白天的工作,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
这四个人是迈科龙电子公司的技术支持工程师蔡帅、于世杰、徐述忠和柴正一,这是他们在执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廊坊数据中心机房的迁移工作。
当柴正一和徐述忠两人驱车返回到北京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蔡帅和于世杰则继续留在现场处理后续的调试和确认工作。
9月13日,中秋节。经过短暂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蔡帅和于世杰前往新机房进行调试,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这一天,他们简单地吃了点快餐。当被问到中秋节吃快餐什么心情时,他们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笑笑说“还好吧,习惯了”。
接下来的两天里,蔡帅继续驻守廊坊机房,于世杰则回到了北京,两人远程协同,持续开展业务恢复和测试验证的后续工作。直到9月15日晚,在工作了整整60多个小时之后,此次的设备迁移工作才正式完成。
10天后——9月25日,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的感谢信。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报,一切的辛劳便都是值得。
后记:事后小编通过微信群对几位同事做了一次小小的采访,此时的他们已经分别投入到新的项目工作中了,直到晚上才抽出时间回复消息,一起来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累吗?”
“累!但这是我们负责的工作,得做好才行!”
“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加班都是小事。”
“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搬迁过程中,厂家多、地方小、环境比较复杂、资源准备不足。四个人分工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大家劲往一处使,都想着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时间挺紧张的,同事们也都挺给力的。”
“你觉得服务是什么?”
“有求必应、有应必答。客户提出需求,我们随时提供服务,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我们本来就是为客户服务的。遵照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努力想办法尽全力做好,满足客户的要求,使客户满意,我想这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